結構加固,已漸漸被越來越多的病害結構所采用。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越來越多的建筑物由于環境改變、荷載增加導致耐久性下降、承載力降低,影響結構使用安全而急需加固處理。結構加固中,粘貼鋼板、碳纖維復合材具有強度高、對原結構擾動小的特點,已逐漸成為主流的加固方式。
在各種加固方法中,粘鋼加固相對粘貼碳纖維復合材,出現的更早且施工經驗豐富,但在施工中仍易出現問題,為結構安全留下隱患。
施邦提示粘鋼空鼓的危害
在粘鋼加固中,評定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空鼓是否存在。粘鋼施工完畢需進行空鼓檢測,空鼓檢測通過錘擊法或其他方法進行,要求有效粘接面積不應小于總粘貼面積的95%。當單個空鼓面積不大于10000平方毫米時,可采用鉆孔注射法充膠修復,而單個空鼓面積大于10000平方毫米時,應揭去重貼并重新檢查驗收。
鋼板與基材間出現空鼓,必然會導致二者間膠層的不連續。鋼板與基材通過粘鋼膠的作用共同受力工作,膠層的缺失會破壞膠層間的應力傳遞,空鼓附近膠層會形成應力集中,隨著荷載的增加易在應力集中附近發生剝離破壞。雖然空鼓可用鉆孔注射法修復,但鋼板鉆孔會進一步破壞鋼板整體性,減小鋼板截面面積,削弱鋼板承載力。
施邦提出避免空鼓的措施
空鼓的出現會對粘鋼加固造成不利影響,應在粘貼鋼板的過程中采取措施避免。首先,可以從施工角度保證粘鋼膠能夠形成均勻的膠層。鋼板粘貼在梁底、板底等平面位置時,應保證涂抹的膠層中間厚邊緣??;在柱、墻等構件上采用豎向粘貼的形式時,應保證膠層上厚下薄。這兩種粘貼方式能夠保證鋼板在后期施加固化應力的過程中,膠體能夠形成均勻的厚度,減少空鼓出現的可能。
另一方面,粘鋼加固中的用膠量不足也會導致空鼓的出現。規范中要求粘鋼加固粘貼后的膠層平均厚度為2mm-3mm,如果不考慮損耗,理論上每平米鋼板用膠量為1×0.003=0.003立方米,那么是否意味著每平方米鋼板用0.003立方米的粘鋼膠就能滿足需求呢?
事實上并非如此,在規范中提到的厚度,是對鋼板施加固化壓力后的膠層厚度。膠層在受到固化壓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壓縮,若未施加固化壓力,僅靠人工涂抹,膠層很容易出現薄厚不均的情況,膠層過薄易導致空鼓產生。因此實際施工時,應在涂抹膠層的過程中適當增加膠層的厚度,以保證在施加固化壓力時膠層厚度平均且連續,避免空鼓的出現。
由此可見,膠層的厚度,對粘鋼加固的質量存在直接關聯。然而,膠層厚度的增加,勢必會對成本有一定的影響,合理控制厚度、減少成本將成為新的考慮方向。我們可以從避免材料浪費與采用密度低、質量輕的粘鋼膠的角度來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