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改”、“城市更新”、“存量市場”、“既有建筑”等專有名字,對于建筑師來說,都不會太陌生,即使你沒有參與這塊內容的設計,總也有所耳聞吧。
之前,我們也把“老舊小區修繕”簡單的理解為“維修老破小”,把一個個小區變得更漂亮一點。最多是覺得存量市場是另一個經濟增長點,競爭沒那么激烈,設計業務相對好做一點。但隨著這段時間的反思,特別是對“未來社區”的學習的深入,我有了些不一樣的理解,覺悟也變得更高了一點。
老舊小區的修繕工作不僅和城市有關,更可能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休戚相關。
2020年11月3日,新華社播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span>
韌性城市是指在面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各種對社會、經濟、技術系統和基礎設施的沖擊和壓力時,仍然能夠維持它的城市基本功能、結構和系統以及城市特征的城市。
比如我們的社區,每個區每個街道相對獨立,但是之間又存在著聯系。一旦某個社區因為某些原因出現了問題,其他社區不受影響。就比如上海的“明天華城”因為疫情被暫時隔離,對周邊社區的影響就會比較小。
社區是城市有機更新最小的“細胞”,老舊小區的修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所以,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大舉措,是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老舊小區修繕的過程中,我們碰到了形形色色的問題,幾乎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存在的。有些”點“看起來小,可一深究發現涉及的課題就很大。比如居民在陽臺上設置洗衣機,洗衣的廢水通過雨水立管直接排放到了附近河道,導致河水“富營養化”,生態被嚴重破壞。
由于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游生物、植物、水生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的污染現象。
所以在老舊小區修繕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引進了“系統”的概念。通過梳理老舊小區的問題,形成一個個子系統;并對每一個子系統,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形成不同的標準模塊。
我們拿其中一個“建筑本體與附屬設施“子系統來舉例,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功能模塊。建筑本體自上而下分為:屋面、立面、單元入口、公共樓道、加設電梯和煙道等模塊;而附屬設施主要包含空調機位、晾衣架、防盜窗和雨棚等模塊。
通過“系統—模塊—構件”組成的標準化體系,使得我們在老舊小區修繕工作中能抓住主要矛盾,系統的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亦或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老舊小區的改造還對“雙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生態修復是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帶來的威脅人居環境建設的社會、環境以及生態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
老舊小區更新的目的,是打造一個讓人民群眾更具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人民社區,成為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家園。